•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疾病
  • 缅怀我的父亲:国医大师张镜人
  •   我父亲国医大师张镜人仙逝转瞬已7年有余。可是,往日里父亲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就像电影画面一样,仍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父亲逝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书籍时,偶然发现2001年12月12日父亲在他著述的《中医临床家·张镜人》扉页上,亲笔写下的他的座右铭:“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忽,博以广知。”这短短十六个字是父亲生前一以贯之的,也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从我记事起,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就是除了给病人看病外,总是在灯下博览典籍、撰写书稿。即便是在十年期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他也会在白天劳动的空闲,找机会向当地老农学习验方、识别草药,每有所及便记在小本子上。逢休假回沪,他再查典找据,整理成文。“”被粉碎后,他身兼行政、医教研数职,白天被包围在文山会海之中。在夜深人静时,忙碌了一天的他又伏案执笔,悉心著述,总结临床经验。

      晩年,他虽目力不济,但仍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述和启迪。这些年里,他先后撰写了《热病证治薪传》、《发热的证治》、《昏迷的证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证治》、《慢性胃炎的证治》等论文百余篇。参加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两部巨著和《辞海》中医分册的编纂,还主编了《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等20多部著作。

      他说:“中医中药是国之瑰宝。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这一代肩负承上启下的责任,应该为后辈多留一点有益的东西。”

      父亲尽管已是中医药学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国医大师,但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根治疑难杂症,他也悉心学习研究现代医学的理论及诊断技术,积极提倡用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父亲常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遇到难治的胃窦炎患者他会虚心地向西医专家请教,并反复观察胃鏡下胃粘膜色泽形态的变化,得出了“胃粘膜的苍白与中医学的‘寒症’,胃粘膜充血与‘热症’有内在联系”的结论。从而扩大了“望诊”的范围,丰富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辩证内容,提供了治疗的,毎每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这种虚心求教的也赢得了西医同行的尊敬。

      父亲虽卓著,享誉,但是他从不在人前炫耀。他一生为人谦和,真诚待人,和蔼可亲。尤其是对待病人,耐心周到。比如他发现很多胃窦炎患者的病因与饮食不当有关。他在诊病时不仅会嘱咐病人需要在饮食方面加以注意的事项,还特地印了一份《病员须知》,分发给病人。许多病人正是服了他处方的药,又按照这份《须知》合理安排饮食,病情很快有了好转。

      父亲一向治学严谨,主张在科学面前,实事求是,严谨慎重。他重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认为在医学领域里是不能急功近利的。

      他总是学生:“中医学书籍,不博览无以扩大学识眼界,懒于思考则瑕瑜不辨,浅尝辄止是不够的。要多临床实践,才有经验积累,单有经验还不够,还要上升到理论,还要静下心来博览经典,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出好文章。”

      父亲的每一个新的思和方法,都是经过数年甚至于数十年的反复临床实践、修正,直到证明有显效后,才加以推广的。比如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经验等等,都无不浸透了多年反复钻研的心血。

      父亲在学术上恪守“茹古涵今,兼收并蓄,立足临床,重在创新”的治学思想。在祖国医学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上,他经常说:“不继承就没有基础,不创新就难以开拓。既要重视中医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又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祖国医学继承和发扬,提高和创新。”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就与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人员协作在国内最早开展脉象学的可视化研究;还探索借助电子计算机来识别舌象,研讨“闻诊”与“问诊”软件的开发,冀能延伸中医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为中医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父亲家学源远流长,国学功底深厚,擅长书法、绘画,尤其古典诗词的甚深,今人少有其匹。由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镜人诗集》,共收集了父亲一百多首诗词。诗集中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有排律长句,有各种词牌的词。这些诗词在创作上难度很高,在平仄、音韵、对仗、用典、起承转合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父亲都能用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其中有一首《学画》:“依样葫芦貌似同,挥毫落墨叶难工。藤梢无意传神趣,屈曲迎来拂面风。”是父亲83岁时为我女儿的画作亲笔所题:“八三翁张镜人为八岁孙女华苗题于甲申五月一日”,是他晚年最后的手笔。金木水火土查询表咸阳万和热水器售后http://1590871.shop.52bj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