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特色疗法
  • 五旬翁抢救苏式特色面食 已绝迹30年
  •   下午3点,走进位于苏州西北街拐角处一家不起眼的老字号饭店,店主杨裕苏正在为晚上的生意忙碌着。期间,不少游园后慕名而来的老食客都纷纷要求老杨上一碗“两黄面”。“两黄面是什么面?还真是头一次听说!”不少年轻人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小苏州,对这一品种均颇感陌生。

      事实上,两黄面作为苏州的传统特色面,有着颇多的历史及传说。杨裕苏向记者介绍称,据说在时期,五芳斋在苏州的分店里有两个明星产品,一个是五香排骨,另一个就是两黄面。

      “我小的时候,苏州城中稍大些的面馆里还能觅到这种有着‘面中天子’之称的两黄面,后来由于制作工序繁杂,耗时耗力等原因,两黄面逐渐退出苏州面馆子。渐渐地,随着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两黄面也就成为历史,仅存在于老苏州的记忆里。”

      几年前,年过半百的老杨因为失业开起了现在的这家面店。由于出身于苏式面食世家,老杨从小耳濡目染爷爷及父亲精心制作老式苏州面的艰辛,想到近几十年,由于制面步骤繁琐、时间成本高等原因,不少流传数百年的苏式面食早已隐匿于江湖,老杨颇感遗憾。为此,他重拾祖辈传授的技艺,抢救了两款主打面——“虾仁肉丝两黄面”和“枫桥大肉面”。

      杨裕苏介绍说,烹制两黄面要格外用心。要先将煮好的面放在开水里凉透,然后将面盛出摊匀后,放至漏勺上,小心翼翼地煎到面两面发黄,最后盛出并浇上各色浇头。“与普通的汤面相比,制作两黄面更加耗时耗力。”正因为如此,如今,作为该店才有的特色食品,这两款带着记忆与情感的面食,已经为杨裕苏迎来了众多的回头客。

      “两黄面”尤其能勾起老苏州的情感。作为“面中天子”,两黄面盛行之时就因为其太过于“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不得不与百姓餐桌拉开距离。经常光顾这家老店的朱建义告诉记者,小时候,能吃上一碗两黄面,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当年,一碗两黄面的价格可以抵得上四五碗普通的焖肉面,在饭店里,一听说谁点了一碗两黄面,大家马上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心里嘀咕着,有钱啊!”

      正因为如此,一听说消失三十余载光阴的两黄面工艺又被苏式面食的传承人抢救了回来,来自苏州各区县老苏州们,纷纷长途跋涉赶至这家不大眼皮跳吉凶的小店,来一补当年的遗憾。

      用精深来形容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点都不为过。去年,韩国泡菜成功“申遗”,大伙儿一下不淡定了。近日,武汉特色面点——热干面,也“非遗”——正式申报国家级“非遗”。同一批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重庆火锅等。“舌尖上的中国”,从热干面、重庆火锅开始,正一步步文化的自强。

      其实,回望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有不少项目都与饮食相关,比如榨菜、腐乳、龙须面等,但世界级“非遗”的名录中,中国饮食却无一席之地。当然,申遗并非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的不只是“申遗”的结果,而是在“申遗”过程中不断挖掘每种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

      所以,当苏州的“两黄面”重新回到我们身边时,我们更加欣喜。做这样一种面条是复杂的,但每一步都有其蕴含的意义。缺一不可,少了,“两黄面”就不能称之为“两黄面”,可能只是一份泡了汤的炸炒面。

      我们期待,更多曾经的“两黄面”,也都能再度回到身边,这不只是一饱口福。吃,有时候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用心做、用心吃,才能将“舌尖上的中国”更好地传承下来。面条,这个大众饮食也将华丽丽地逆袭。 施婷婷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